印刷術的開創與發展
印刷術這個名詞的正式使用,從史學的角度看,大部分人同意是始於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眾所周知,印刷術和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並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其中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手工業時代,我國作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源地,代表著當時這個領域的最高水平。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印刷術,都是在我國印刷術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紙是印刷術得以發展的主要先決條件沒有價廉物美的大規模生產的紙張,就不可能大規模地印刷復制各種文本圖畫,也就沒有印刷術發明的物質與技術方面的基礎。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年代是在東漢和帝年間(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當時蔡倫吸取了前人長期的探索經驗,成功發明製造“蔡侯紙”,使造紙術達到了實用的技術水平也使原來主要的記錄媒體——竹簡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到隋唐時代,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歷本、農書、醫書、字帖等書籍有著大量的需求,可當時紙質書籍的復制還是主要依靠手工抄寫。手工抄寫的速度非常慢效率低,反復傳抄還易發生錯誤,這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書籍需要量不斷增加的現實有著巨大的矛盾。此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通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書籍逐步從“寫本”時代過渡到了“刻本”時代使得千百部書籍可以以一種經濟而快速的印刷方式復制,極大地提高了出版和傳播文化信息的效率,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雕版印刷術和以後的活字印刷術,是手工業時代人們所掌握的並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在唐代時,民間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商人用於交易、納稅的憑據,被稱為“印紙”長安的商業中心也有商家印的歷書、醫書字帖售賣。歷本是農民從事耕種的必需品有著廣泛的需要,四川和江蘇北部一帶地方民間都曾“以板印歷日”(歷本),拿到市場上去出賣。
雕版印刷發明不久,佛教首先將它拿來利用,刻印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佛像和宗教畫。到了唐代後期,雕版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被廣泛應用於印製各種詩文、契約、日歷、佛經、佛像等。早期佛教文本的印刷已經十分精湛,不僅有文字還有各種圖像。特別是各種插圖,在設計、繪制和印刷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時還奠定了中國木刻版畫的基礎。
從技術上看,“雕版印刷”的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圖後再印的,也因此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它所用的版料,一般選適於雕刻的棗木、梨木,這種木材的硬度比較高,含水量小,做成版子後不容易變形。做版和雕版是一個技術性十分強的工作,工人要先將木材鋸成一塊塊尺寸相等的木板把要印的字或插圖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或插圖突出在板四周呈凹陷。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雕刻工藝日久精湛的關系,雕版工在刻字體的時候,逐步保留具有毛筆筆畫特徵的書寫字體,轉化為有雕刻性線腳筆畫的宋體印刷字體,這在中國的字體設計歷史上也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開始印書了。整個印製程序分成幾個步驟:先是塗墨,用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木板版面上均勻地刷上墨。接著是拓印,用白紙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乾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上面印出正寫的文字和圖頁書就是這樣印製完成的。最後,將印好的頁頁紙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此誕生了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從根本上促成了書籍印刷業與出版業的誕生與發展。在中國封建時代,歷代雕版印刷一直盛行不衰,宋元、明各代的雕版印刷,校、寫、刻、印各道工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雕版印刷在後來的發展中最為突出的成就,就是彩色套印。套色印刷在當時是種復雜的、高度精密的技術。其關鍵就是“準確”兩字。比如要印紅黑兩色,就先取塊版,把需要印成黑色的字精確地刻在適當的地方;另外取一塊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紅色的字也精確地刻在適當的地方。每一塊版都不是全部的畫面或版面內容,僅僅是各自顏色的部分。印刷的時候先把張紙覆在第一塊色版上印上紅色;再把這張紙覆在另一塊版上,使版框完全精密地互相吻合,再印上黑色,一張紅、黑兩色的套色印刷物就完成了。印刷時兩塊版不能被縝密地吻合,或者刻版的時候兩塊版上的字或圖的位置算得不準確有些錯開,那麽印成之後,兩色的字就會參差不齊,閱讀不便圖形會交疊在一起,花成一團。如果要套多種顏色,都可以照這辦法去做,不過套色越多,印刷起來越費事,要求每次套版都非常精確,這需要極其熟練的技術。
木刻套印和凸版印刷,在中國印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影響極大。
更多關於設計印刷詳情
點擊【深圳印刷工廠】咨詢客服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