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畫冊印書籍的基本概念
關於書為何物這個問題,人們曾有許多富有啟發性的精闢論述,如書是陽光書是雨露,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對書的生動的描述,幾乎隨處可見,人所共知。但是,究竟該怎樣具體理解書的內涵呢?辭書對“書”的解釋是:“裝訂成冊的著。
而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為明確曉暢的闡述葉老在《書·讀書》一文中說道:“書是什麽?這好像是個愚問,其實應當問。書是人類‘經驗的倉庫’。這樣回答好像太簡單了,其實也夠了。如果人類沒有經驗世界上不會有書。人類為了有經驗,為了要把經驗保存起來,才創造字,才製作書寫工具,才發明印刷術,於是世界上有了叫作‘書’的那種東西。歷史書,是人類歷代生活下來的經驗。地理書,是人類對於所居的地球的經驗。物理化學書是人類研究自然原理和物質變化的經驗。生物博物書,是人類瞭解生命現象和動植諸物的經驗。
說不盡許多,不再說下去了。把某一類書集攏來,就是人類某一類經驗的總倉庫。把所有的書集攏來,就是人類所有經驗的總倉庫。”恩格斯說:“人類從鐵礦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而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也離不開文字“應用於文獻記錄”而形成的各類書籍的功勞。由此可見,書並不是一座死的倉庫,而是傳遞人類文明、推動社會進步的活的階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聚合無數的智力成果,完成了許多偉大的創造,並使這些創造不斷完善,圖書也不例外。
在中國,圖書的發展歷史已經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其中人們投入的心血和勞力,更是無與倫比的。圖書經過改造,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大體上來說,書籍發展的歷史,有其脈絡可循。最早人們的交往,是憑借手勢和音量來完成信息的交流,達到交往的目的的。其後,隨著經驗的累積,一些音節就被固定下來,來表示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開始結束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在語言的基礎上,人們的意願或者經驗都得以傳遞並流傳,這種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與日後圖書的功能就很相近了。但是,這種口傳心授需要很好的記憶力,人類的記憶終究有限,因此人們又發明瞭很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結繩。“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同時依靠結繩的松緊多寡,還塗上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思,這種又可以稱之為“繩書”“繩書”可以流傳,可以長期保存,比單純的口傳心授,自是強了不少,但是結繩樣式有限,人類社會快速發展之後便不能滿足記事的需要了,於是人類再逐漸改進“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這種從圖畫到文字的演進,是人類文明前進的里程碑。
從甲骨金文到小篆隸書,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字體逐漸確定下來,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為圖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們開始逐漸將文字書寫到各種材料上,便於存儲和流傳,這樣,書籍就正式產生了。現存最早的“書”是西元前3200年古巴比倫人用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書”。後來約於西元前3100-2884古埃及人將紙草做成長條狀的“捲軸”,將象形文字縱列寫在捲上,此種捲書一直用到羅馬時代。而中國最早的書籍是把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到了殷商晚期,人們又開始在青銅器上刻鑄銘文。青銅是紅銅與錫、鉛的合金,具有良好的鑄造性能,青銅器在很多時候都是為了紀念某事而鑄。因為甲骨和青銅具有不利於傳播、攜帶、閱讀的缺點,為了改進這些缺點,西周形成時,人們嘗試把文字寫在竹條木片上,這就是“簡策”。而現在最普遍使用的書籍材料紙,早在西漢初年就有發明,擴大生產是在東漢的蔡倫改進、推廣之後。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寫本盛行。可以看出,伴隨人們對書籍材料的開發,以及印製過程中使用到的不同的工藝,書籍形態也經過了無數的演變和改進。

印畫冊印書籍的基本概念
綜合以上的論述和書籍的發展,可以給書籍下這樣的一個定義:將一定的信息以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記錄到一定的載體上,通過這種信息和載體的結合,來實現記錄知識、傳遞經驗或者信息交流的功能,具有以上的特性的即可以稱之為“書”。書是匯集信息並傳達給他人的媒體,有了書的存在,人類的千年文明得以流傳四海,而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經驗教訓,才能夠避免很多的錯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