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書籍設計印刷的發展演變
中國書籍形態的演變過程,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發展歷程。在書籍自身源遠流長的歷史中,中國傳統書籍獨具藝術特色。
首先,中國古籍形態發展多樣,並且每一種形態都別具一格,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並有它極其深刻的歷史意義,探究它就是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不同時期的書籍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縱觀書籍的發展歷史,從最初形態的甲骨文,到以青銅為載體的銘文、竹片為載體的簡策、絲綢為載體的絹書,再到方便使用的紙質書籍,乃至近代流行的電子書籍,我們不難看出,龜殼、獸骨以及甲骨文是傳統書籍的基礎,造紙術的出現、印刷術的改進,使得紙張變成了便捷而又實用的載體。隨著近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電子書漸漸流行,這種書籍形態變得更加輕便。形式多樣的書籍形態豐富了中華歷史文化。
其次,中國古籍重“氣韻”,通過觀察中國書籍形態歷史,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這一特點,這種重氣韻的審美是歷史文化積澱而成的。所謂的氣韻生動,其實就是強調藝術的靈動性,氣是“氣勢”“氣息”,韻就是“韻律”“韻味”這是藝術形態中的一種狀態,形容優雅靈動。書籍形態的生動氣韻是書籍內在的特質。縱觀書籍的發展歷史,書籍的發展都帶有一種儒雅氣質、文人氣息。書籍裝幀藝術與氣韻生動地融合才能使書籍特質得以展現。書籍設計者要重視對傳文化的學習,理解傳統藝術內涵,領悟紙質墨香的文化底蘊,運用到書籍裝幀設計上
再次,中國傳統書籍以實用為目的。任何一種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實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平面設計,都離不開實用價值。假設設計脫離實用的基本價值,可想而知,也許設計得很美觀,但是這種設計已經沒有意義了。
唐代《唐六典》記載:“其經庫書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簽;史庫書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子庫書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在外觀上十分重視檢索分類的實用功能。方便使用是書籍裝幀設計的首要目的,古代人對書籍實用性的考量與現代意義上書籍裝幀設計的要求的實質是相同的傳統就是將前人的思想理念進行歸納和傳承,而創新則是在這一歸納和傳承的過程中取精去糟。所謂傳統書籍,從歷史角度看,就是從甲骨文到竹簡再到紙質書籍等這樣幾個階段,隨著歷史的推移,電子書在飛速發展。
所謂創新就是新事物的不斷涌現,舊事物的不斷淘汰,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種“揚棄傳統書籍與概念書籍二者之間相對立,但是又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相互轉化,具體體現在傳統書籍—一創新—傳統書籍循環往復的過程。我國書籍形態從甲骨文到紙質書籍的幾個階段,體現出人類文明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從傳統書籍,經過創新,再到傳統書籍,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革書籍的藝術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同元素的融入,提升了書籍的價值高度,也促成了書籍由傳統到創新,再回歸傳統這一往復運動規律的形成,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傳統不同於傳統,後者的傳統中融合了創新。創新以傳統為基礎,創新改變和發展了傳統,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
創新不是比著葫蘆畫瓢,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合理的取捨;創新也不是離開傳統另起爐竈,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把精華部分保留下來,把不合理的部分舍棄。只創新不繼承傳統書籍,誤以為以前的傳統已經過時,不利用傳統:相反,只繼承而不創新,誤以為繼承傳統就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不願接受和嘗試新鮮事物,以上兩種都是極端錯誤的觀念。
總之,在我們每一件事情的實踐過程之中,機械地繼承而不思創新,事物就如同無源之水;而一味地追求創新而不考慮繼承傳統事物也會變得面目全非,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為什麽要繼承傳統書籍呢?以學習書法為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承載歷史的載體,學習書法最基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臨摹字帖,優秀的字帖多為古人所寫,字帖就是一種傳統。書籍的繼承也是同樣的道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代電子書的發展是有著簡便快捷的特點,但是沒有紙質書籍的那種存在感,沒有書籍紙張的芳香,唯有在傳統書籍的基礎上創新,才是合理的進步。
無論是哪一種藝術形式,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追逐,藝術生活的結晶和升華,是上層建築,是深奧的、寬闊的、無邊際的。因此對它的探索之路也是崎嶇的、艱難的、沒有盡頭的。一些概念書籍設計家用他們晦澀難懂的行為標榜藝術的創意,企圖一夜成名,最終也只能是嘩眾取寵,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為他們只是一味地追求個性,創新只為區別於他人,為了變而變,但卻早已把書籍最基本的功能—“方便閱讀”拋到了腦後,這種浮誇的創新註定是不會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
概念書籍設計印刷的發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