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行業更加講究綠色設計的選擇
隨著世界性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進程的急速推進,地球上不可替代的能源和資源消耗必然給人類的發展造成很難剋服的障礙。
最近頻繁出現在國際間的新名詞——“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這說明人類能否長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嚴峻問題。迄今為止,人類發展都是以對自然環境的損耗為代價的。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在於正確規範兩大基本關系: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最本質的涵義在於通過闡明人與自然關系的極端重要性,明確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力,使人類經濟活動合乎理性,形成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其突出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後代人、不對其需要構成危害。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上古時代的《詩經》指出,山川乃資源的產處,要與百神一同祭祀;而早在股商之時,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傾倒垃圾的規定,並視其為犯罪,與《漢漠拉比法典》有相似的內容。《韓非子》載:“股之法,棄灰於道者斷手”;西周(約公元前1066年一前711年)《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壞井,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伐崇令》是我國較早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法令,而且極為嚴厲);商鞅在秦國實行法治,規定“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者被刑”;春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700年一前221年)對保護生物資源有明確的規定,範圍相當廣泛,並始終同經濟發展相聯系。
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物是在齊國為相的管仲。他從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出發,十分註意實施山林川澤的管理和自然資源保護。管仲認為,山林川澤是“天財之所出”“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王”;秦漢時期(約公元前10年一公元220年)保護生物資源的理論達到了高水平。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對古代生物資源保護政策做了最完善的論述。他指出,禁止砍伐生長的樹木,不能搗毀鳥巢、不捕殺懷孕孵卵的動物,特別要保護好幼小的麋和鹿等。
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環境立法之一,反映了依法保障持續發展的思想,“春二月,毋敢伐樹木及雍提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把山林川澤、苑囿、打獵、城市綠化、郊祠神壇、五嶽名山納入政府管理的職責範圍,還把京兆、河南兩都四郊三百裡劃為禁伐區或禁獵區,管理範圍超過了先秦時期;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註重對生物資源的立法保護,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詔的方式重申保護禁令,命令基層官吏捕拿違反禁令的人。
從宋代起,人們對圍湖造田導致蓄泄兩誤,亂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的問題已經有所覺察,說明當時的有識之士對環境問題的敏感;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對山林川澤的保護承襲了前代的規定,並且管制範圍相當廣泛。到仁宗時政府卻開始放棄管制措施、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人為的自然災害。
這是保護方面的倒退,對環境損害很大;清代(公元1645年-1911年)人口猛增,又開放了東北、西北及江南,許多草原或山地墾為農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擴展林木破壞和水土流失,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看到問題所在並提出了警告,但並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視,不合理的墾殖仍然繼續,對中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觀念基於古代樸素認識的簡單資源循環,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華,充分包含著人類活動的實踐映象,是對“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正確認識的完整綜合。它始終貫穿著“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這兩大主線,並進一步探尋“人類活動的理性規則,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發展軌跡的時空耦合,人類需求的自控能力,社會約束的自律程度以及人類活動的整體效益準則和普遍認同的道德規範”等。通過平衡、自製、優化、協調,最終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協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公正可持續發展觀又蘊涵著現代人類活動的實踐總結:只有當人類向自然的索取能夠同人類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時;只有當人類為當代的努力,能夠同人類為後代的努力相平衡時;只有當人類為本地區發展的努力,能夠同為其他地區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時,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在倡導“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時代”的今天,“綠色”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沖擊波,影響到一切舊的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而綠色設計作為綠色文化意識的重要表現方面,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平面設計行業的內涵與外延中,綠色設計是健康設計的代名詞,從意念到表現,都會給設計帶來新的生命內涵。因此,視覺上運用綠色設計觀念,讓平面設計維持合理的視覺秩序,制止視覺污染,完善設計作品與人類的協調非常必要在中國,人們已逐漸意識到以人為本的綠色設計的重要性。
包裝行業更加講究綠色設計的選擇
地球負載著73億人口,在過去200餘年的工業化進程中,許多寶貴的資源已被過度消耗,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無論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損、生物多樣性銳減,還是土地退化,土壤侵蝕、荒漠化的發展、水資源的短缺以及水和大氣的嚴重污染等,均已成為跨越國家界限的全球性問題,輓救地球保護自然,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莊嚴責任。中國作為一個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國,又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大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與實現,不僅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唯一正確模式,而且將是對整個人類的巨大貢獻。在設計領域,綠色設計將是中國平面設計發展歷程的長期需求。我們要樹立綠色設計的觀念,在選材上倡導與自然共生;在具體設計上,採取適度設計、簡約設計、輕量化設計等。以包裝設計為例,綠色包裝,英文“ Green Package”,有人也稱其為環境之友包裝“ Eviromental Friendly Package”或生態包裝“ Ecological Package”,即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可循環利用和再生的包裝。
綠色包裝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容器、包裝材料、包裝設計、生產工藝以及廢棄物處理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包裝學科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包裝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此外,應利用包裝來強化產品已有的環保內涵。這方面,有的企業已經率先邁出了一步,如“綠箭”口香糖,除了產品本身外還附有用圖示和文字標示明確的小張環保紙,用以提醒
人們在拋棄口香糖時使用環保紙包裹並扔進垃圾箱。這種採取國際最新潮流環保理念的設計,高雅時尚,起到了倡導綠色消費的作用。但是,能夠做到這種綠色標註的企業卻少之又少
部分包裝設計者認為商品包裝設計,只是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促進商品銷售、獲得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出現了大量只顧眼前經濟利益的包裝設計,如每年月餅禮盒商品包裝尺寸、體積過分加大,為了使商品有高檔感,採用高成本印刷,或為了降低包裝成本,使用不易回收和處理的包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