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常用術語(十三)
(121)局部上光( spot coating)。印刷品錶面整飾技術的一種一般是在印刷品上對需強調的圖文部分進行上光,利用上光部分的高光澤畫面與沒有上光部分的低光澤畫面相對比,產生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局部上光用於一些重要的圖像部分,利用亮光或亞光上光與非上光區域的反差來生成特殊的色彩效果。亮光的物件,如珠寶和零件,在亞光環境中進行高亮光塗布,可以顯著突出其效果。
(122)UV上光( UV coating)。通過塗布或印刷將UV光油覆於紙張上的油墨墨膜之上,通過紫外光的瞬間照射,使塗料內部結構發生交聯反應,立即生成具有堅固光澤的薄膜層。UV上光在銅版紙及高檔塗料紙上的上光效果甚至超過覆膜,在高檔次高質量印刷品上光中使用量越來越大,有些領域的用量甚至超過水性光油,
(123)滿版上光( flood coating)。也叫整體上光、全幅面上光、泛塗上光,是在印張的整個幅面上上光,全幅面上光的主要作用是對印刷品進行保護,並提高印刷品的錶面光澤。因為不需要選擇上光的區域,因此可以有更簡單的設備和更快的生產速度。整體上光一般使用輥塗工藝速度快、效率高,其作為覆膜的替代工藝具有很好的環保效果,但其缺點是機器高速運轉,塗布的油層薄,光澤度不是很理想。
(124)壓光( calendering)。壓光是把有塗層的印品,通過滾筒滾壓而增加光澤。
(125)覆膜( laminating)。也稱紙塑復合、貼塑和裱膠。把透明塑料薄膜通過熱壓覆貼到印刷品錶面上稱覆膜。覆膜錶面有保護及增加光澤的作用。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廣泛用於書刊封面、包裝裝潢和證件保護等印刷品錶面復合透明薄膜的加工工藝。方法是先在薄膜或印刷品錶面塗敷一層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酯體系的黏合劑,經烘乾後以熱壓機械層合。選用的透明薄膜主要是0.01-0.1mm厚的聚酯薄膜、聚丙烯薄膜或聚氯乙烯薄膜。經薄膜層壓後的紙塑復合印刷品具有光澤性強及耐折、耐磨、耐水等優良保護性能。但由於使用了揮發性有機溶劑,其使用受到限制。
(126)擦金( bronzing),以一定的漿料印好字跡或圖案,趁其未乾燥敷上金黃色的金屬粉末,在其黏附後,把多餘的粉末擦刷去,呈現金色的圖案。
(127)燙箔( hot stamping)。以金屬箔或顏料箔,通過熱壓轉印到印刷品或其他物品錶面上,以增加裝飾效果稱燙箔,也稱“燙印燙金”。燙箔廣泛用於書籍裝幀、包裝裝潢、商標圖案、廣告印刷等各個方面。經燙箔的產品,其色彩豐富、艷麗美觀。
(128)冷燙印( cold foiling)。也稱冷箔轉印,是指利用UV膠黏劑將燙印箔轉移到承印材料上的方法。冷燙印現已轉化為採用冷燙印裝置,並與單張紙膠印機實現聯線加工,構成完整的單張紙膠印聯線冷燙印工藝。
(129)全息圖像燙印( holographic image stamping)。是將具有良好防偽效果的激光全息圖像防偽技術與燙印裝飾技術融為一體使產品在提高整飾裝潢的同時也增添了防偽性能。激光全息圖是根據激光乾涉原理,利用空間頻率編碼的方法製作而成。由於激光全息圖色彩豐富、層次明顯、圖像生動逼真、光學效果多變、信息及技術含量高,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用於防偽領域。
(130)滾金口(gilt- edging)。在書籍、簿冊、卡片的切口面(一般在天頭切口上)或三面上,用金色的材料和特製工具滾燙著色的工藝。滾金口是書籍本冊一種高檔次的加工形式,書籍或本冊的切口上呈現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由於赤金箔或電化鋁在加工時是用滾壓方式燙粘在切口上的,故稱滾金口。滾金口技術難度較大,且費工,加工數量不多,只適用於在有保存價值的書籍上使用;在本冊等上的使用只是為了外表美觀華麗、新穎。
(131)蘸花口( marble- edging)。在書籍的切口面,蘸粘一層各式的花紋的加工稱蘸花口。
(132)色口( color- edging)。在書籍、簿冊的切口面,噴塗各種顏色的工藝叫色口。

印刷常用術語(十三)
印刷常用術語(十三)印刷常用術語(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