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平面設計印刷分析
1.唐宋時期的書籍及印刷設計
唐朝初期,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最早的印刷術一一雕版印刷術,手抄書籍也逐步被雕版印刷書籍取代。
雕版印刷術發明後,隨著社會、文化乃至印刷事業的不斷發展,印本書日益增多,為便於翻閱,書籍的裝訂形式逐漸由捲軸裝向冊頁裝演變。作為過渡形式,出現了旋風裝和經折裝。旋風裝由捲軸裝演化而來,形同捲軸,內裝書頁,鱗次相積,逐頁翻飛,是中國書籍由捲軸裝向冊頁裝發展的早期過渡形式。經折裝始於唐朝末年,從外形上看,近似於後來的冊頁書籍,是捲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中間形式。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捲軸裝、經折裝雖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等方面,已有了有新的發展。公元11世紀的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瞭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同時新的書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後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宋代書籍的字體主要是歷代名家書體,但也出現了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印刷字體就是專用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前身。宋代是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時期,由於活字印刷術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沒有得到推廣,所以當時的書籍仍以雕版印刷為主要的印刷方式。雕版印刷開始時只有單色,宋代發明瞭多色套印技術,即在一塊版上用不同顏色印刷文字或圖像,但此時僅應用於紙幣的套印。
宋代書籍的版式已基本定型,中縫、邊框、行線等組成了古代版式的藝術風格,同時還包括註釋及版心的大小。宋版書開創了我國古代書籍中註釋的排列方法,對於版式的規範化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外,宋代書籍的插圖藝術,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宋代以前的印刷品插圖,多見於佛教的經捲和單頁的佛像,而宋代印刷品中的插圖不僅見於佛教類書籍,而且在歷史故事、小說平話、科技著作中都配有插圖。
2.唐宋時期的標志設計
唐朝,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了昌盛階段,標志設計發展迅速。在唐玄宗時就產生了利用紙漿在網上壓擠脫水時殘留的水印從而在紙錶面上壓印一種暗紋標志的工藝。在各種官窯和民間窯的產品中,也都註有各自的標志,如瓷器中有“卡家小口天下有名”(“小口即茶壺)、“鄭家小口天下第一”等具有自我宣傳字樣的標志、
據史料記載,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印刷在包裝紙上的標志是宋代銅版雕刻的“濟南劉家功夫針鋪”。該標志標題是“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正中為一幅白兔搗藥圖副題說明瞭具體地址,置於圖形兩邊—“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圖形下麵是產品(功夫針)的用料、質量、製作方法和購買優惠條件的說明。像這種圖文並用的標志形式,把標志設計的形式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純文字的標志形式仍然在當時廣泛應用,如北宋名窯龍泉青瓷的產品仍在其底部都註有“永清窯記”的印記。
3.唐宋時期的廣告設計
印刷術發明之後很快用於廣告印刷。這些廣告以木版雕刻,然後批量拓印。宋代廣告主要形式除叫賣、幌子等外,還有彩樓、年畫和廣告畫等。彩樓是集市上用木料和彩色的紙搭建的一種臨時展示樓台,這種形式至今仍然在我國民間過年的集市廟會上流傳。年畫在民間更是逢年過節在家中張貼的一種闢邪祈福形式,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使某種觀念得以傳播的一種廣告形式。
最早的廣告畫是南宋的“眼藥酸”。這幅廣告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廣告主題明確,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畫面描繪了兩個身穿戲裝的人,一人一邊用手指著自己的右眼,一邊告訴對方他的右眼有病,另一個人則手拿一瓶眼藥酸示意請他使用。這幅畫是我國印刷廣告中廣告繪畫作品的代表
北宋時期風俗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表現了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城酒樓茶肆林立的景象,店鋪均有招牌作為廣告,即使是做小買賣的,也都用廣告來招徠顧客。它不僅生動地體現了商業活動中廣告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烘托出了一派經濟繁榮、街市昌盛的景象。由此可見,中國廣告發展到宋代,形式已多種多樣。
更多關於畫冊印刷,包裝盒定製
聯系深圳步殼印刷廠客服小姐姐

唐宋時期的平面設計印刷分析